儅房悲歌

香港寸金尺土,地少人多,樓價多年高企。多少人花盡一生積蓄還未能完成「上車」夢。  對於社會底下層來說,政府公屋租金便宜,是最理想的選擇,但公屋供應選少於需求,等候時間以年計算,很多一家四口等了十年八年還未等到,更何況是年青一代或長者,每年申請人數高達12.8萬,而每年只有2200個限額。所以從六十年代至今,儅房對於社會上的草根階層都是逼不得已的選擇。

據調查顯示,香港現今有二十一萬人口居住在劏房。  「儅」一字,意為剖開,儅房代表將一個單位剖開成幾個房間,每個空間住一戶人家。而大部分的儅房空間非常陝小。一個一百多呎的房間要容納一家四口,床、電視、廁所、廚房。睡覺、吃飯、作息都要在這麼陝窄的空間完成。有些儅房戶要在馬桶旁邊煮飯,衛生條件惡劣,無生活素質可言。  空間問題還會是爆發火災和疾病的定時炸彈,小小的房間擠滿了一家幾口的雜物,可以走路的空間小之有小。試想像一下現時武漢肺炎爆發情況嚴重,基本的衞生條件也要求不了。這些儅房戶除了生活環境上的無奈,還承受著感染傳染病的風險,實在令人痛心。  

香港看似繁華,是個國際大都會。但五光十色的背後承載著很多市民的哀號和辛酸。每個人勞碌一整天,為求下班後可以回家休息。這二十一萬人呢?他們的家呢?儅房還算是家嗎?